欢迎光临张家口步高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联系我们
手机号码:15230332230
电话号码:400-1015-002
传真号码:0313-8886036
公司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东兴大街46号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全文

发布时间:2020-07-16 浏览次数:3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在行业引导、服务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培育

  第七条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发展。

  第八条 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

  第十一条 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公平竞争。

  第十三条 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 合作与交流,充分开发利用 国内人力资源。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

  第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服务,不得收费:

  (一)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三)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办理高等学院、中等职业学院、技工学院毕业生接收手续;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八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15日内向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备案。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执行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

  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工商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分支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

  第四章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

  第二十三条 个人求职,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布或者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用人单位自主招用人员,需要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流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对服务期、从业限制、保密等方面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应当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核实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及其招聘简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前将招聘会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应当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三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不得改变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劳动关系,不得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和有关网络安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下列事项,并接受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价格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营业执照;

  (二)服务项目;

  (三)收费标准;

  (四)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还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台账,如实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信息。服务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服务台账等服务信息档案;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对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对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不得隐瞒、拒绝、阻碍。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六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提交经营情况年度报告。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公示年度报告的有关内容。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复提供。

  第三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把用人单位、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和失信情况等纳入市场诚信建设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有关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提供条件。

  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应当畅通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款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予以关闭或者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未备案,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书面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发布的招聘信息不真实、不合法,未依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明示有关事项,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或者保存服务台账,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交经营情况年度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 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人力资源社会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指导各地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市场化就业和人才服务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实行业发展基础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万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覆盖行业龙头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领军人才库和专家智库。  依托高等院校、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市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方向的专业硕士。  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完善统计监测制度  加强和改进行业统计调查,逐步健全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以市场主体、主要业态、经济指标、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统计组织和监督管理,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体责任,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科学性、及时性。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数据管理,完善定期监测与快速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分析。  优化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健全信用和标准体系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服务活动。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推动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信用分类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工作,建立覆盖全业态和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探索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力度  落实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产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在重大建设项目库下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专项。  支持各地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开展机构培育、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及促就业活动等工作。  发挥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培育基金。  拓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投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信贷产品。规范市场秩序  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和备案,进一步落实告知承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  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领域信息安全保护,推动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  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作用。加强宣传引导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配置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成效。  定期举办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鼓励各地举办经验交流、创新创业、供需对接等品牌活动。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编制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开展创新案例遴选。  办好《人力资源服务》杂志,提高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加强理论研究和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劳务派遣 社保代理 人事外包 临时用工